例行感谢野蔷薇。
无色
论漂亮封面的重要性,笔者就是被poster一发入魂的典型。
然而玩起来才发现,这封面实在是太有迷惑性。
《无色之黑》是个能赚钱的非商业游戏,就个位数的结局量和演出效果来说,**6¥**的价格非常恰当。
尽管游戏的篇幅很小,单论内容也太过单薄,视觉风格方面也还没有做到最好。
不过,笔者能感受到,LR组在制作游戏的时候充满快乐,相信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23333
既然如此,笔者就放下评测者的身份,放空自己,谈一谈游戏本身。
黑白
校园霸凌,其实大概了解过的人都明白,在日本、中国、美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。
霸凌现象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,但是在国内却从未被社会重视过,从前读《黑客与画家》的作者写过:
我们似乎认定,孩子的思想应该是光明纯洁的。而事实是,仅只是我们喜欢孩子们看上去天真无邪。
孩子们在学校里,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毫无文明的野蛮社会,天然的形成了最原始的社会阶级形态。那里的一切都与校外无关,与世隔绝,不受欢迎其实等同于受到歧视和被欺负。
书呆子(Nerd)为什么不受欢迎?他们没有意识这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,而且就算他们心里想受欢迎,最后也做不到,因为他们从小就在琢磨如何变得更加聪明。
一般来说,成年人就绝不会去欺负书呆子。而青少年尚未完全脱离儿童的状态,他们认为,欺负书呆子就像拔掉蜘蛛腿一样。任何人在产生良知之前,总会认为折磨就是一种快乐。
在日本,校园霸凌恰恰是他们的社会缩影。日本的社会道德美其名曰是保存极好的传统,其实是三纲五常罢了,而我们平时看到那些所谓的高素质才是他们的社会要求。
道德要求是一个时代的最高行为标准。
搞笑的是,对于孩子们,我们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希望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生活。这并不是成年人对个体的尊重,倒是体现了成年人双眼被蒙蔽的愚蠢。
我相信,校园霸凌该被重视,但永远不可能被解决。除非成年人放下道貌岸然的嘴脸,再也不一厢情愿的干涉孩子的选择,让孩子们在有限的规则下做出自己判断。成年人只应该保护他们不受伤害,这才是成年人的义务。
《无色之黑》表现出的校园霸凌,融合了日本的形式、进行了美式夸张的表现,但是故事的本质却是中国的。
LR组只用了这样的想象作为主题,却没有思考。
没有思考就没有表达,游戏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剧本上的深化,只是在尝试用极其尖锐的内容来刺激观众的感官。
可能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喜欢看一些暗黑向的东西,认为这才是社会的本质,但是当自己读过很多书之后,终于有一天恍然大悟:
世界就是普普通通的样子,并不黑暗,也不光明,只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判断,也仅此而已。
世界
国内绝大多数的“二次元”就是典型的没有思考,沉浸于肤浅而愚昧的反传统所带来的快感,甚至过分的将ACGN上升到高端、逼格的层次上,而往往他们没有为此付出任何的努力,自主形成了成就感与归属感,并且振振有词。
而“二次元作品”很大程度上都在鼓吹如此观点,因为这样的产品生产很简单,不管从业者水平多低都能实现产出。
而往往这些“二次元”看不起的那些人——刷国产剧、喜欢郭小四的作品、喜欢听农民重金属等等的劳苦大众——和他们自己毫无差别。
《无色之黑》确实表现出了“二次元作品”的一些特征,我也看得出来,作者们也沉浸在了原始的快感中,很快乐。这种快乐就像****,偶尔搞两部鉴赏一下还不错,天天看甚至可以要命。
但是我从游戏的具体形式里看到了LR组的可能性。
无论是女主封闭自己的过程还是黑化过程,展开的方式都很巧妙,即便很简单,可有着强烈的亲和力。画面虽然是黑白的,但是严重的缺少细节,导致交互点和场景细节很难直观的表现出来,这其实应该算是RM引擎的缺点,制作组不应该背锅。
可是画面对比度实在是太低,房间也太暗啦!
至于女主的内心变化在音乐上的把控很不错,非常好的渲染了阴郁的氛围,印象深刻。
因为只有血是红色的,加上血脚印和音效处理阴差阳错,演出效果简直棒呆。
LR组拥有不错的制作能力,这就是他们的可能性之源。
希望
“狂气”是个日语词,就表现上来说,游戏还是蛮契合的。
只不过,“疯狂”有很多种,病娇和黑化仅仅只是粗浅的表现方法,而且极其的日呆。既然想做日呆,那就好好的做日呆,不要做出个四不像还厚着脸皮挂上中国特色的旗号。
游戏是差不多一年前的作品,体验已经不错。
要是LR组现在还在做游戏的话,一定会比这作更加进步。
在这里,我希望制作组能够坚持下去,努力的思考,表达自己,为玩家们带来更好的作品。
简单一句话:我被圈粉了。
(:зゝ∠)